中国经济怎么样?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截至目前,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与2018年年报频频爆雷的惨淡情况相比,一季报不少公司盈利增速出现了快速反弹,部分细分领域表现出高景气。在当前仍然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不俗。
其实上市公司只是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的缩影。今年以来,“六稳”措施全面发力,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指标表现十分亮眼。从这些指标当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应对内外部冲击的韧性十足。
部分经济指标
表现超预期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1.3万亿元,超过2005年全年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4%,超出市场预期。同时,一季度工业和消费数据也均好于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认为,这体现出随着各类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经济实现超预期企稳。虽然仍面临结构性压力,经济二三季度将进一步企稳。
近期,部分4月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则持续四个月处于较高扩张区间。作为观察经济的先行指标,PMI持续处于扩张区间表明经济运行向好。
比如,4月份CPI的增幅基本符合甚至略低于预期,多数市场机构的分析报告均指出,高通胀预期缓和,CPI增速年内突破3%概率不大,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从外贸来看,考虑到前期抢出口因素消退,4月出口增速符合预期的回落,但进口的修复速度却超出市场预期。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记者表示,数据体现国内需求短期有所企稳,进口增速快速回升,这得益于逆周期调控政策不断发力。
企业部门方面,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同样取得超预期的开门红。央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一季度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万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4265亿元,同比增长13.1%。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认为,央企利润保持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综合性改革工作的推动。国有企业在盘活存量、提高增量、聚焦实业、突出主业上下功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也得到加强。
上市公司方面,今年一季度六成公司实现了利润正增长。其中畜牧业、基建业、5G产业链、证券业等相关公司业绩表现较为突出。综合分析来看,上市公司业绩向好主要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的带动。
中小企业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生产指数为51.2%,已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4月份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差值连续两个月缩小。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处长董雅秀表示,这表明相关行业企业利润空间有所改善。减税降费及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积极财政政策
力度效果超预期
减税降费与基建并举是今年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着力点。刘晓光认为,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比如财政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大幅增长15%,比去年全年增速大幅提高6.3个百分点。一季度财政赤字规模达到4973亿元,为历年同期的较高水平;同时,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55.9%,政府性基金赤字4581亿元;两项赤字合计为9554亿元,接近万亿元规模。4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上个月又提升了0.5个百分点。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前四个月财政支出的着力点主要覆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出现“基建领头,科技跟上”的特征。从4月份数据来看,基建类支出结构性回落,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仍保持高速增长,交通运输类支出增速有所回落。同时,科技类支出开始发力。4月科学技术类财政支出同比增长达78%。
财政支出的投入带动相关行业投资积极性提升。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4%和19.3%;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6.9%,比全部投资快10.6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0.2个百分点。
地方债发行进度也大大快于去年。截至4月底,各地已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6333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2940亿元,占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的93%,占全年债务限额的42%。财政部近期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争取在6月底前完成提前下达新增债券额度的发行,争取在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债券发行。据悉,这些资金将被重点用于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这将对稳投资、促消费发挥积极作用。
刘晓光预计,今年二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回升至6%左右。
此外,减税降费刺激生产消费的作用也正在累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计划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并进一步推动结构性减税。
在5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海信集团、三一重工、特变电工、中建一局、中通快递、顺丰控股、中国铁建、江淮汽车等企业负责人结合自身税费变化情况发了言,普遍认为今年国家减税降费力度超出预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企业负担显著减轻,带动投资与研发投入增加和就业扩大。
苏剑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培育国内市场必须要扩大消费需求,而其前提是收入增长。对个人出台各种专项税抵扣政策,相当于间接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个人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651亿元,同比增长5.3%,相比一季度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受个税减税政策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30.9%。今年以来稳定的就业形势和平稳增长的居民收入也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
刘晓光说,减税降费系列改革举措既有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导向,又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振总需求。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消费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减税降费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同比增长16.1%。
市场主体信心
修复速度超预期
2019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和社融数据大幅优于市场预期,宽松的货币环境带动了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的修复。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指出,目前实体经济融资状况较2018年有明显改善。今年1~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54万亿元,同比多1.93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除了社融规模增速,市场主体信心的超预期修复还可以从贷款结构中窥见一二。央行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为68.6%,比前三个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据张文红介绍,从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实际投向看,工业、基础设施业、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金融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较大。
在资金需求端,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透露,从央行了解的情况看,信贷需求还比较强。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信用收缩风险明显缓解,市场信心提振,社会预期逆转。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企业对市场发展继续保持乐观态度。数据显示,4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已连续3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国着力加强法治建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等举措,有效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